在健康消费热潮的推动下,以酵素为代表的新型发酵食品销量高速增长。为构建发酵产业“产学研服”的新平台、保护消费者权益,2月25日,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在京举办“2022五道口食品沙龙·发酵食品产业发展”研讨会。
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副主任、主任医师陈伟建议从精准营养支持角度出发,开发有针对性的酵素等发酵食品,既有助于促进国民健康,又可促进发酵食品产业发展。
健康守护新模式为酵素发展提供机遇
陈伟表示,《“健康中国2030”规划纲要》实施后,我国健康守护模式从疾病治疗向健康促进发展。
《细胞》杂志发表了一篇综述《健康的标志》,文章指出,健康是一系列可维持生理机能的组织性和动态性特征,人体的健康是个动态,可能这会健康,下一会可能就不健康了,但再过一段时间,通过某种调整,又变得健康了。
文章强调健康有八个核心标志,如人体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完美的防御状态,这就要求屏障功能和对局部扰动的遏制功能起作用,以抵御外邪入侵。很多时候,体内环境为应对外源性影响,会产生持续的稳态保持作用,这就涉及到回收与更新、回路系统与整合、节律性振动等功能。
陈伟认为,发酵食品包括酵素类食品,未来可能会在保持人体稳态方面发挥作用,也就是通过摄入酵素,改善人体自身的调节系统,使人体能应对外界影响。例如,近几年,针对肠道菌群的调节就已成为研究重点。
酵素支持精准营养,应从基础研究开始
研究表明,酵素中含丰富的益生菌、益生元等有益健康的物质。
陈伟介绍说,肠道微生态和酵素有关。当一个外源性致病菌进入人体、过度繁殖后,超过了机体的调节能力,就会透过肠道屏障,进入机体血液中,持续损伤人体的各个机制。此时,外源性补充益生菌或益生元等,都可能调整体内的机制。但补充外源益生物质的时机和数量都受到个体化的影响。
上述这种通过补充外源益生菌或益生元等物质,实现调节体内机制的措施,是一个精准营养支持、让人体更健康的模式。临床营养也期望能解决此类代谢中的问题,但临床营养滞后于产品,从业人员应先分析人体状态,再根据结果去调整人体状态,这就要开展营养评价、营养诊断、营养治疗,需将膳食营养、肠内营养、肠外营养中的维生素、微量元素等营养素,根据个体化的不同情况进行调整,这样操作,就能得到一个更好的精准营养支持的结果。
陈伟强调,以发酵食品等实施精准营养计划,要求从业者不要去做概念,而应从基础研究入手,认真做好机制,研究不同饮食模式和行为对最佳健康的作用,如:一种发酵产品什么人吃、什么时候吃、吃到什么程度。
陈伟表示,未来,临床营养需要更多的发酵食品,以减重食品为例,要求这类食品的饱腹感强,能阻断过多精制碳水化合物吸收、改善肠道内环境。又如,未来各种慢性病的代谢重建也有赖于营养制剂,通过药食同源、发酵类产品的摄入和动态测评,达到代谢重建和食疗的目的。
本次沙龙邀请发酵食品专家、产经学者、行业领导、头部企业代表、圈内主流媒体人等,从多角度扫描我国发酵食品产业空间,剖析发酵食品产业的现状和未来走势,分享新技术、新物种和新思维,并就酵素品质提升、产业发展路径等进行了深入沟通。